日本最新免费二区三区,玩弄少妇水多好紧视频,日本人成在线播放免费课体台,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的视频

您現(xiàn)在的位置: 清廉學校 廉潔文化

寧德孝廉故事涵養(yǎng)清明政風、樹立良好家風、培育淳樸民風

(一)

薛令之(683-756年),字君珍,號明月先生。長溪西鄉(xiāng)石磯津(今福安溪潭廉村)人。唐中宗神龍二年(706年)進士,官至左補闕兼太子侍講。一生儉樸,為人剛直,為官清廉。其故鄉(xiāng)廉村,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由皇帝敕封以“廉”字命名的村莊。著有《明月先生集》《補闕集》,詩作收錄《全唐詩》。



孝廉事跡




圖片

薛令之銅像


薛令之出身世代官宦書香之家。其一世祖薛賀為南朝梁武帝天監(jiān)年間(502-519年)光祿大夫,高祖薛許曾任隋戶曹司理,父薛發(fā)超以文章名世(唐肅宗追贈為侍講國公)。薛令之自幼聰敏好學,于離村不遠的靈巖山建“靈谷草堂”刻苦攻讀。曾以詩作《草堂吟》明志,詩中描述其當年結廬靈谷、棲身苦讀的寂寞時光,并以出身寒微的將相蘇秦和韓信激勵自己:


君不見蘇秦韓信,獨步孰知是英???

一朝得遇圣明君,腰間各佩黃金印。

男兒立志須稽古,莫厭燈前讀書苦。

自古公侯未遇時,蕭條長閉山中戶。


圖片

明月祠


此詩作足見其襟懷與抱負。薛令之23歲北上長安應試及第,為福建(時稱建安郡)首位進士,史稱薛令之“破八閩天荒”。

進士及第后,薛令之初任右庶子,是東宮僚屬,官階雖為四品,卻很清苦。開元中,他被朝廷擢拔為左補闕兼太子侍講,與賀知章同侍太子李亨。唐制設左右諫議大夫、左右補闕,“掌供奉諫諍,凡朝政闕失,大則廷議,小則上封”,其職能就是規(guī)諫皇帝,糾正朝政,此外還有彈劾百官的權力。唐玄宗登基伊始,即恢復了諫官議政制度。薛令之就是在此背景下開始從政的。

時李林甫為相,擅權誤國,民怨沸騰。太子李亨與李林甫不睦,因此薛令之也倍受排擠,長年不遷。對李林甫的所作所為,薛令之異常憤慨。有一次,唐玄宗命群臣吟“屈軼草”。這屈軼草是古代傳說中的草名,據(jù)說能指示奸佞,又稱“指佞草”,乃諫官的象征。薛令之借吟詠屈軼草,在詩中暗斥李林甫為首的群奸,因此與李林甫構怨日深。一日,薛令之在東宮墻上題《自悼》詩:“朝日上團團,照見先生盤。盤中何所有,苜蓿長闌干。飯澀匙難綰,羹稀箸易寬。無以謀朝夕,何由保歲寒?”薛令之在詩中以自身境況隱喻時局。按朱熹之父朱松的解讀,薛詩透露了“懸知野鹿欲銜花”的憂慮,以“野鹿”影射安祿山,薛借自悼清寒,向唐玄宗警示時局的危急:安祿山擁兵自重,其權勢有如西域引進的苜蓿草瘋狂生長,大唐王朝面臨朝不保夕的局面。唐玄宗巡東宮見到此詩,不解詩中隱喻,以為是諷刺他,就揮筆題詩其側:“啄木嘴距長,鳳凰毛羽短。若嫌松桂寒,任逐桑榆暖。”并題四字“聽自安者”!

薛令之自知開罪于玄宗,便托病辭官返鄉(xiāng)。他深感仕途險惡,在回鄉(xiāng)前寄書江西安??h擔任縣令的獨子薛國進,命他辭官返里。薛國進遵父命遂于天寶末年棄官隨父回鄉(xiāng)。同時,以明經舉進士的薛令之侄兒薛芳杜,亦掛冠歸隱。

令之回鄉(xiāng)后隱居于靈谷草堂,過著窮研經書、抱甕灌園的生活。他深居簡出,偶爾也出游或訪親會友,寫下許多精警而清麗的詩文。由于父子二人同時棄官,回鄉(xiāng)后生活十分窘迫。唐玄宗聞其清貧,下詔長溪縣以歲賦資助他。對于朝廷的恩惠,以清廉為人生要義的薛令之“酌量受之”,從不多取。


圖片

明月井


至德元年(756年)七月,唐肅宗在靈武(今寧夏)即位,翌年十月回到京師長安,念及與薛令之的師生情誼,下旨召薛令之復入朝為官。薛令之已于上一年去世。唐肅宗惋惜不已。又聞薛令之家赤貧,“量受歲賦”之事,甚贊其廉,遂“敕命其鄉(xiāng)曰‘廉村’,溪曰‘廉溪’,嶺曰‘廉嶺’”,以表彰其一生清正廉潔。作為“開閩第一進士”,薛令之的清廉不僅為當朝帝王所褒贊,也備受后世景仰。薛令之逝世后,其故里及周邊村落,皆建祠立廟祭祀。后“靈谷草堂”改建為靈巖寺,并“建祠于其旁以祀公”。福安城區(qū)建有“三賢祠”,將其與南宋愛國詩人謝翱、南宋誅殺奸臣賈似道的義士鄭虎臣并稱福安“三賢”供奉崇祭。

廉村山清水秀,人杰地靈。薛令之之后,廉村出了24位進士。廉村現(xiàn)存古城堡、古官道、古碼頭、古祠堂、古民居、古字畫、古民俗等文化遺存,2009年被國家住建部評為“中國歷史文化名村”。

“廉溪風節(jié)清如許,且與黃花訂晚秋”,薛令之清正廉潔的高風亮節(jié)影響著后世,激勵著今人。

(二)

楊惇禮(1073-約1140年),字穆仲,長溪九都(今福鼎市太姥山鎮(zhèn))人,北宋熙寧六年(1073年),生于福鼎太姥山東麓紗帽峰下瀲城村的書香門第,為唐進士楊紹第(曾任司馬、福州刺史)十世孫。少慧,博經通史,為文有奇氣,以文學聞于世。北宋崇寧五年(1106年)進士,歷任興國軍司法,陜州、彭州、泉州、宿州教授,轉太學博士,累官至監(jiān)察御史。楊惇禮一生剛介雅正,風節(jié)凜然,名登《三山志》,傳入《福寧州志?宦哲》。



孝廉事跡


瀲城村位于福鼎市太姥山鎮(zhèn)中部沿海區(qū)域,人文底蘊深厚,是中國傳統(tǒng)村落。瀲城原村名叫瀲溪、瀲村、瀲浦,唐大歷年間,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極佳,唐進士楊紹第后裔遷徙瀲城。所謂一方水土養(yǎng)一方人,南宋建炎年間,村里出了一位以風節(jié)凜然而聞名的監(jiān)察官,名曰楊惇禮。


圖片

楊氏祖訓


楊惇禮,字穆仲,小名彥強,從小刻苦攻讀,自強不息。宋崇寧五年(1106年),楊惇禮中進士,在陜州、彭州、泉州、宿州多地任教授。曾授興國軍司法,轉太學博士。他還與長溪人黃薦可、林介卿屬于當世名流,有“北鄉(xiāng)三博”之稱。

建炎二年(1128年),楊惇禮即召為都察院監(jiān)察御史。同時被任命為監(jiān)察官的還有南宋名臣趙鼎、黎確、沈與求等三人。當時蔡京把持朝政,其同黨張守主掌都察院,想拉攏楊惇禮,為其所用。但楊惇禮不為所惑,堅決予以謝絕。楊惇禮說了一句話,載于《福寧府志》:“艱難無從衛(wèi)之勞,時平享豐盈之樂,吾不敢也?!边@話的意思是,大丈夫要為保家衛(wèi)國出力做奉獻,不可只貪圖安逸享樂??!表現(xiàn)了一個監(jiān)察官報效國家的堅定操守。


圖片

楊氏聚居地瀲城


在不得已的情況下,楊惇禮激流勇退,告老回鄉(xiāng)。宋高宗恩準楊惇禮致仕返鄉(xiāng),保留言事官(諫官)身份,可向朝廷進言或議論國家大事。瀲城楊氏族譜《譜序》載:“族伯祖穆仲公(指楊惇禮)三舍選第,一入御史,后三詔不起,風節(jié)凜然?!边@里可以看出,宋高宗還是想重用他,連連下詔,就是讓他回到監(jiān)察崗位上來。


圖片

楊惇禮沙畫圖


楊惇禮的家風十分純正,他注重言傳身教,傳承傳統(tǒng)文化,重視人才培育。楊惇禮自己喜愛文學,他家族士人也熱衷文化,他親自編寫家譜(文獻載:“察院公手澤一編”),振興家業(yè)不遺余力。宋室南渡之后,每歲春秋選補,家鄉(xiāng)的學員子弟列隊等候,排成長長的隊伍,可見家族文化教育是何等的興盛。

楊惇禮注重家教,影響了整個家族文化。“乾道初(1165年),御史之孫又以上書言國事,當上意,入三館,為尚書郎,擁麾持節(jié),聲譽藉甚而登進科。”這里的御史就指的是楊惇禮,楊興宗是他的嫡孫,宋紹興三十年(1160年)登進士。楊惇禮家族的人是可以“上書言國事”的,在抗金這個大問題上,楊興宗持“以守為攻”的立場,朝廷主和派曾勸他說,如果一致主和,不要另謀其它想法,就給他一個好職位。楊興宗堅決不接受,并多次上書東府,據(jù)理力爭,表現(xiàn)了與其祖父楊惇禮一樣剛正不阿的民族氣節(jié)。

楊惇禮甚至還影響了一代史學家鄭樵(1104-1162年)。鄭樵來瀲村講學時,楊惇禮就讓孫子楊興宗負笈從學。楊家從此注重家學,僅宋代登進士榜就有九人,“其有在家塾黨庠,率諸學積文,砥節(jié)礪行,以世其家法。”

楊惇禮為官清正廉明,剛介雅正,風節(jié)凜然。按宋朝廷規(guī)例,告老時可蔭子一人,但他雖有三子,均未庇蔭一官半職。世人贊賞楊惇禮一生“三不為”:有田不買,有官不做,有子不蔭。據(jù)史料記載,他過世后,家里沒有什么積蓄。楊惇禮之子楊縝行孝道,其妻林氏慧中秀外,將僅有的首飾金釵等家底變賣,給公爹置辦喪事。一代監(jiān)察御史身后如此清貧,真可謂“清白傳家,安貧樂道”。


圖片

太姥山鎮(zhèn)瀲城村城堡


楊惇禮過世后,宋淳熙十三年(1186年),其族孫、朱熹門生楊楫進一步闡發(fā)這位監(jiān)察官的人生信仰:“惟忠可以事君;惟孝可以事親;惟勤可以保家;惟廉謹可以為吏;惟毋于是言,則可以永賴先世之遺德,而不貽其辱?!边@亦可視為家訓。楊惇禮對后人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。一代監(jiān)察官的獨特人生,也擁有普遍的社會意義。

(三)

陳桷(1090-1154年),原名緯,字季壬,號無相居士,為唐進士廣東太守陳臣、福建推官陳顯后裔,出身官宦世家,崇文尚德,家教甚嚴。陳桷以上舍貢生入太學,政和二年(1112年),登進士,殿試第三名,授文林郎、冀州兵曹參軍、太學五經博士,累遷尚書虞部員外郎。陳桷一生歷哲宗、徽宗、欽宗、高宗等朝代,是宋代一位軍政要員,他力主抗金,三平戰(zhàn)亂,五遭貶黜,仕途坎坷,但始終為官清廉,剛正不阿,曾拒收巨額番寶,上嘉為“守介不移”。


孝廉事跡

圖片
陳桷畫像


陳桷信奉“刑無等級”“法不隱,而民無怨”“治官莫大于治貪”“治天下,首在懲貪治吏”等理念,力主司法“公正、公廉、公明”。政和七年(1117年)至宣和四年(1122年)間,六惡之首蔡京自入相次年起,深知宋徽宗愛好書畫古玩,為投其所好,大興土木,在皇城汴京開封府營造景靈宮、延福宮、九成宮、保和殿、福寧殿、明堂等宮殿苑圃。其中位于皇城東北部用土堆成九十米高的“艮岳山”與開鑿人工“曲成江”的工程最為浩大,搜集天下奇花異石,營造樓觀臺榭。工程由蔡京心腹童貫分任工役,并在江南設立“造作局”。僅一塊從安徽靈壁縣進貢的“卿云萬態(tài)石”,由千人抬進京,就耗資八千貫,足夠兩百戶人家一年的生計。工程弊案重重,引人矚目。宋徽宗將陳桷調任工部虞部事,掌管山澤、苑囿及金、銀、銅、鐵、錫、鹽、礬場冶等公事。陳桷不負圣恩,對宮建苑圃工程與江南“造作局”,“能一一漸登計其入耗, 辨其地產而立其‘厲禁’,能明斷賞罰和賄案”。全面徹查宮建陳賬,立新章,懲治數(shù)起賄案,斷了童貫的財路。由此政聲斐然,陳桷成為北宋政壇上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。


圖片

陳氏家訓節(jié)選


南宋紹興三年(1133年),國都南移,江南一帶手工作坊日趨興盛,物品交易出現(xiàn)了“官鑄日減,私鑄日盛,朝廷對銅幣外流日盛乏策”,造成“天下物貴幣少”的局面。宋高宗知陳桷為一代才吏良牧,文能治國,武能安邦,于是將他從地方召回戶部任金部員外郎,治理朝廷稅賦與貨幣流通公務。陳桷廉而生威,著手懲辦“私鑄”與“官鑄日減”的賄案,整治貪腐,不留情面,跳出官官相護的怪圈,維護了銅幣的穩(wěn)定性。發(fā)布“厚銅本之積,廣加鑄數(shù),重外泄之防,嚴銷毀之禁”的治理舉措,對交易市場中的“勻考、平準、市舶、商稅及香、茶、鹽、礬等,視歲額增虧而為之賞罰”,使朝廷及時擺脫了財政失控的困境。

“諫者,諫君也?!痹谘渝磾?shù)千年的中國監(jiān)察制度中,“堯置敢諫之鼓、舜設誹謗之木”,是對至高無上皇權制度的分權制衡。歷代開明君王對于朝廷監(jiān)察,賦予很高的地位與權力,可以“諫諍”“勸諫”來糾正皇權的失誤。陳桷作為一位封建舉子、憲司官吏,始終以“修身誠意”“治家平天下”為己任,他不畏強權,以致被南北宋權傾天下的蔡京、秦檜看作眼中釘。紹興五年(1135年),朝廷“主戰(zhàn)派”重臣仆射范宗尹被罷免,“主和派”秦檜奪取相位后,朝政紛爭對立。陳桷剛正不阿,始終不愿夤攀秦檜權勢,稱疾規(guī)避而被貶。偏安一寓的南宋紹興朝,大敵當前,無視國家仇恨,得過且過,助長朝廷官員崇尚清談之風。陳桷痛心疾首,多次振言疾呼,整治朝廷綱紀,向宋高宗諫言:“今當專講治道之本,修政事以攘敵國,不當以細故勤圣志如平時也,”又言:“刺史縣令滿天下,不能皆得人,乞選監(jiān)司,重其權,久其任?!标愯鋈锡垐D閣士時,多次與秦檜議事不和,再次被外放。他遠離朝堂,卻心懷魏闕,念念不忘國政修明,向高宗上疏道:“乞置鄉(xiāng)縣三老以厚風俗,凡宮室、車馬、衣服、器械定為差等,重侈靡之禁?!?/span>


圖片

《宋故孺人柳氏墓志銘》陳桷 書


紹興十年(1140年),陳桷任太常少卿,主管邦國祭典。其時宋高宗將新編《徽宗御書》藏于敷文閣,擬提升該閣規(guī)格。這是不合宋朝規(guī)制的。陳桷一身正氣,嚴守祖制,即使宋高宗欽定之事,亦敢于直言進諫,希望“陛下嚴奉祖宗謨訓”。對于皇家祭祀圣典,他也敢于秉直進言:“宋廷沿用古代天子、諸侯把遠近先祖神位集合在太廟里祭祀,典例繁雜,需予限定,主張‘止用一羊’,不可濫用?!标愯隽﹃惓廾抑?,力主勵精圖治。宋高宗為陳桷的剛正不阿所動,授陳桷禮部侍郎,賜三品服。紹興十一年(1141年),陳桷奉詔與吏部、禮部、太常寺等六位名臣進殿遷議典制,商討“加封建國公瑗為檢校少?!焙汀斑M封普安都王”之事。秦檜以陳桷等議事之說,與故相趙鼎的主戰(zhàn)派論調同出一轍,向宋高宗力進讒言,最終將陳桷及廷議持異見者吏部尚書吳表臣與禮部尚書蘇符、禮部員外郎方云翼、太常寺承丁仲寧等均以“不詳?shù)涔剩瑢H渭阂?,奸懷附麗”等罪名,一概罷免逐放。

陳桷一身清風正氣,是滿朝士大夫中唯一被宋高宗稱贊為“好士人”的大臣。紹興十三年(1143年),宋高宗忽然問秦檜道:“陳桷好士人,今何在?可惜閑卻,當與一差遣?!标愯鼍痛说靡栽俣葟吐?。紹興十五年(1145年) ,陳桷經宋高宗欽點任襄陽知府,充京西南路安撫使,掌管一方軍政大權,這是陳桷第四次外放為地方官。陳桷一生波折,幾經貶黜,年屆半百,已別無他求,見襄漢地區(qū)連年兵災,民不聊生,戶數(shù)驟減,只及平時二十分之一,但所負稅賦卻有增無減。陳桷深知只有“下富則上富”,反對“聚斂窮民”。為此,他挺身而出,為民請命,要求朝廷重行蠲減稅賦,其愛民之舉,深得人心。又遇江漢決口,洪水泛濫,田園淹沒,民舍漂蕩,陳桷已五十多歲,“躬率兵民捍筑堤岸”,以平水患,災后致力恢復生產,賑濟災民。他“與百姓均事業(yè)”“共勞苦”的親民吏風為當?shù)孛癖娝鶄黜灐?/span>

“廉者,民之表也;貪者,民之賊也。”陳桷以不貪為寶,身體力行,清廉自守,潔身自好。紹興二十四年(1154年),陳桷任知廣州,地方行政副長官。在其任上見百艘南蠻番船在海上漂溺遇險,他親至海邊營救,創(chuàng)舍五十余間,將遇險番物搬運上岸令人看守,提供茶點,安排食宿。番官感激,饋贈番寶大禮價值三萬八千余貫,陳桷當即歸獻朝廷,宋高宗御書“守介不移”四字予以褒獎。廣州廉舉楊盛在陳桷離任時賦詩贊道:“囊槖去時似蒞時,如公清白古今稀。身如竹葉心如水,不帶江南一線歸?!背⒆喙偈挅|保將此詩與陳桷在廣州的清廉政風,上奏朝廷?;实鄱鳒赎愯鲋獜V州轉職,封以護國左侍郎,繼封兵部尚書大丞相,正一品。


圖片

禮部侍郎陳桷墓葬山場,坐落于長溪二十四都廣化,墳山向馬家契買,東至,南至田,西至大路,北至山分水,用后灣金先生遷穴。


忠厚傳家久,詩書濟世長。陳桷逝后其清廉家風代代得以傳承,后裔清廉人才輩出。潭頭坪故居“金花陳門”后裔有“六學士,十八賢臣”之稱。陳桷育有三子,長子汝楫為惠安縣令、次子汝賢為建州刺史、三子汝諧為連江教授,孫陳峴曾任朝請大夫、達州知州,曾孫陳昉累遷吏部尚書、拜端明殿學士,傳至清代其后人有選貢陳淑孔、舉人陳德先、歲貢陳球、拔貢陳善臣等,陳門忠心愛國,正直廉風,承襲相傳。

(四)

黃槐(生卒年不詳),壽寧縣清源鄉(xiāng)韶托村人。宋政和二年(1112年)進士,宣和三年知徽州?;罩萑紊希瑸榱司热f民于水火,寧愿犧牲個人仕途,開倉放糧賑災救民。棄官后更名黃山,為百姓狩獵除害、設館辦學、采藥治病、興修水利、建設廊橋、推行先進農耕技術。黃槐心系蒼生,一生為民,事跡載入省府縣志,成為福建歷史上民間影響力巨大的愛民清官之一。


孝廉事跡

圖片
黃槐像


“做官要像黃山公,百姓冷暖放心中;做人要像黃山公,積善積德積陰功”,這首贊頌愛民清官黃槐(黃山公)的民謠,千百年來一直在閩東山區(qū)民間廣為流傳。


圖片

黃槐故里——壽寧韶托


宋元符三年(1100年),宋哲宗病逝,其弟趙佶(宋徽宗)繼帝位,但徽宗膝下沒有一男半女。為了廣延子嗣,徽宗遂決定設應奉局,在京城東北選石筑山,名為“艮岳”。

宋徽宗為征集天下奇石異木,不惜破屋壞墻,踐田毀墓。各地貪官也以“艮岳”之名敲詐勒索,橫征暴斂,民不聊生。宣和三年(1121年)黃槐知徽州,正值“艮岳”工程進展如火如荼之時,蔡京之流日夜催逼賦稅徭役。舉國上下,人心惶惶。

宋徽宗大興土木興建人間仙境“艮岳”的同時,下令全國廣征秀女充實后宮和“艮岳”園中?!毒缚蛋奘饭{證》載:徽宗五七日必御一處女。退位后出宮女六千人,宜其亡國。

皇帝為滿足一己之欲而大舉選秀,眾多良家女子為免入深宮斷送青春,只好匆忙尋找婆家早早出嫁,“拉郎配”的鬧劇不斷上演。一些地方官員為討好皇帝以升官晉級,則借選秀之機廣羅美女強征入宮;甚至強行禁止民間正?;槭拢源_?!斑x美”進行,攪得各地雞犬不寧。

黃槐對修建艮岳持不同意見,對選秀活動更是反感。因此,大力壓縮境內“選秀”規(guī)模,減少秀女上貢之數(shù),讓百姓少受“選秀”之擾。同時,采取自愿報名原則,讓秀女自行報名遴選,絕不強行征索。這些善政的實施,讓民心得以安寧,眾多家庭得享天倫之樂。


圖片

壽寧韶托——黃槐湖


由于朝廷大舉修建艮岳,“‘花石綱’‘流毒州縣者達二十年’”,讓百姓苦不堪言。此時,徽州地區(qū)蝗旱災害頻仍,徽州人民雪上加霜,哀鴻遍野,民不聊生。黃槐憂心如焚,連發(fā)奏章懇請朝廷開倉放糧賑災。但蔡京不顧災民死活,不僅不予賑災,還加緊催逼徭役、賦稅。

黃槐面臨人生艱難的抉擇:遵從朝廷旨意繼續(xù)橫征暴斂,可以保住仕途富貴,卻要把數(shù)十萬徽州災民逼向絕境;如要拯救在死亡線上掙扎的徽州災民,就必須打開官倉放糧賑災。而放糧賑災違背了朝廷律令,不僅多年寒窗苦讀來之不易的仕途富貴化為烏有,而且還有被朝廷斬殺,甚至株連九族的身家性命之危。

做人的良知和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的責任感,促使黃槐義無反顧地傳令所轄州縣開倉放糧賑災?;罩萑嗣癃q如久旱遇甘霖,枯木逢春風,終于有了一線生機。善政一時,公論百世。至今徽州一帶還流傳著民謠:“黃知府,賑糧谷;掛冠印,救萬民。

靖康元年(1126年),黃槐放糧賑災后決定離開腐朽的官場。為了紀念徽州仕宦時光和轄境名山——黃山,黃槐改名“黃山”回到壽寧境內的韶托村。為免殃及無辜,黃槐安排族人遠避他鄉(xiāng),自己則隱居鶴溪(今壽寧托溪)修仙練道。


圖片

黃槐故里——壽寧韶托黃槐湖,黃立云 攝


宋時,壽寧尚未建縣。境內方圓數(shù)十里山深林密,豺狼橫行,虎豹肆虐,村民上山或是婦孺在家常遭襲擾侵害;田地里的瓜果稻麥,也常被野猴山豬糟蹋破壞。

眼見野獸猖獗民無寧日,為了保家園人畜平安,黃槐組織獵戶狩獵除害,鄉(xiāng)親們有了安全的生產生活環(huán)境。因為這一段狩獵歲月,當?shù)孬C戶們將黃槐奉為狩獵人的祖師爺。至今,在閩浙一帶還流行著“自從來了黃山公,虎豹躲山中”;“黃山公、黃山公,打獵定請黃山公;打獵不請黃山公,十次行動九次空”的民謠。壽寧、周寧縣的一些黃山公廟,還將黃槐塑為神威英武的戎裝武將,左右獵人緊隨護衛(wèi),座前獵犬警覺地豎立雙耳,隨時準備撲向猛獸。

一日,黃槐狩獵至溪州,見村前溪水清澈碧透,水里魚兒歡快嬉游,溪中遍布赭紅色鵝卵石;村旁巖山崢嶸偉岸,峭壁如削、巖峰凌云、峰巔坦蕩如砥,巒間祥云縹緲,頗有仙風神韻。不禁流連忘返,就在鶴水之濱的小溪洋結廬定居,至今黃槐故居遺址猶存。

宋時,百姓們過著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農耕生活,難得有人會識文斷字。為了傳播文化知識,黃槐在鶴溪擇址開設書院,為稚童啟蒙開智,在鶴溪一帶播下了文明的種子,為鶴溪的開發(fā)開化做出了積極貢獻。黃槐逝后,邑人將書院改建為“黃山公廟”,以紀念一代先賢。

宋代壽寧境內缺醫(yī)少藥,不論頭疼腦熱、感冒中暑,還是蛇咬蟲傷、天花麻疹,村民們束手無策,只能坐以待斃。家禽牲畜也常因瘟疫的爆發(fā)而大面積死亡,甚至整村人畜滅絕。

為了解除鄉(xiāng)親疾苦,保人畜平安,黃槐悉心鉆研醫(yī)術,尋求治病驅瘟之方,成了遠近聞名的神醫(yī)。為了治病救人,他經常進深山采挖中草藥。至今,在那溪州巖山之巔還有一個清晰的腳印,村民說那就是當年黃槐采藥的足跡。

為了感謝黃槐無償為民治病驅瘟的大恩大德,邑人將其奉為六畜的守護神,還將巖山稱為“黃山仙巖”,《壽寧縣衛(wèi)生計生志》也將黃槐列為名醫(yī),立傳以志。

黃槐將中原先進的農耕技術引進鶴溪,帶領鄉(xiāng)親們挖井、筑壩、修渠,將“望天田”改造成旱澇保收田;沿河修堤防洪,砌碇步、架橋梁,方便往來;利用易經指導村民在宜居之地建房,用竹筧引山泉入戶飲用。

境內溪澗縱橫,黃槐運用虹橋原理,與工匠們用原木拱疊建橋。經反復試驗,終于掌握了這項技術。此后,為了延長橋梁壽命,黃槐又在橋上蓋廊屋。從此,木拱廊橋如長虹臥波遍布邑內,極大地改善了山鄉(xiāng)的交通條件。為感恩黃槐的功德,邑人將其故里水庫命名為“黃槐湖”。

一代清官,千秋敬仰。黃槐逝后,當?shù)匕傩兆鸱钏麨榇蟮轮辽浦?,為其建廟塑像500多座。為緬懷黃槐,每年四季閩浙邊界各地均舉辦巡游祭祀活動,至今傳承千年不衰。

(五)

謝邦彥( 1100-?年),字廷美,號后洲先生,詩人,祖籍長溪緋洋漈源(今霞浦縣柏洋鄉(xiāng)柘頭)村。謝邦彥出身書香門第,自幼聰穎好學,博覽群書。建炎二年(1128年),謝邦彥中進士,時年二十八歲。紹興年間出任浦城知縣,后官至左朝請大夫,江西提刑。晚年,謝邦彥辭官回歸故里時題書“耕讀傳家”作為家訓,教育后人。


孝廉事跡



圖片

霞浦縣柏洋鄉(xiāng)柘頭村謝邦彥塑像


謝邦彥出身書香門第,自幼聰穎好學,受祖輩影響,博覽群書。據(jù)傳謝邦彥年幼讀書時為免打擾,用梯子爬上草樓,讓人抽走梯子,躲著讀書。晚間,再架梯子爬出草樓。早上晚下,常年不斷。謝邦彥“抽梯苦讀”的勤學故事,在當?shù)孛耖g廣為流傳。

謝邦彥對《春秋》也頗有研究?!洞呵铩肥侨鍖W經典之一,儒學講求尊師重教,以民為本,齊家治國。謝邦彥以德為政、安家治國的思想與他的家學淵源有很大關聯(lián)。在文學上頗有造詣,他的詩集至今猶存,遺留的大多詩作體現(xiàn)出對家園山水的熱愛。其中《霞浦山》詩句:“十里灣環(huán)一浦煙,山奇水秀兩鮮妍。漁人若問翁年代,為報逃秦不計年?!敝x邦彥娶妻溪南王氏,晚年,他在溪南長興村修建一座謝氏府宅,退居鄉(xiāng)里。詩中的“十里灣環(huán)”,指的就是溪南洋秀麗的風光。南宋初期,閩東設長溪、寧德、古田三個縣,長溪縣治在今霞浦。而詩題的“霞浦山”,實際位于溪南小紅山的東南面,是小紅山的分支。家鄉(xiāng)的奇山秀水有著世外桃源般的寧靜,他的詩作抒發(fā)了對家園的美好情感和怡然心性。長溪縣后來改名福寧州、福寧府,清雍正十二年(1734年),設府同時,又附設“霞浦縣”。霞浦縣名稱即源于謝邦彥賦詩的溪南鎮(zhèn)境內的霞浦山。謝邦彥的詩詞作品在《八閩通志》《閩書》等方志均有記載。

謝邦彥的事業(yè)功績和文學造詣,無疑成為謝氏家族的榮耀。晚年他辭官回歸故里時題書“耕讀傳家”作為家訓,一教育后人。耕讀文化蘊含的內容有孝悌、仁德、敬業(yè)、勤儉、友愛等,因為謝邦彥的以身作則,耕讀文化成為寶貴的精神遺產。


圖片

霞浦縣溪南鎮(zhèn)長興村謝邦彥故宅及霞浦山


先輩的清風亮節(jié)和保家護國精神成為教育后代的典范。溪南鄉(xiāng)的謝邦彥府宅至今依然保存完好的“官井”“宅里湖”。人們透過斑斕的光影追尋先人的生活細節(jié),同時,也在追思一方水土對一方血脈的滋養(yǎng)。謝氏宗族的耕讀傳承屹立成一道不朽的風景,激勵著后人。謝氏宗親聚居的柘頭村形成很濃厚的崇文重教的文化氛圍,自明清以來,柘頭村設立書堂三所,其中半嶺書堂丘書院的教書先生都是中過秀才的飽學之士。到了晚清,鄉(xiāng)村設立的私塾更多了,村中幾乎人人都讀過幾年私塾,形成“日耕夜讀”的風氣。據(jù)說即使外地嫁進村里的文盲媳婦,耳濡目染,一兩年后,也能提筆寫門聯(lián)。如今,謝氏后人中出了許多人才,成為各行各業(yè)的精英。

謝邦彥受家學影響,為官清廉,心系百姓。任職期間,他根據(jù)地方實情為百姓辦事,實行折征的辦法為貧苦百姓減輕賦稅,穩(wěn)定和發(fā)展了地方經濟。

南宋建炎十二年(1138年),謝邦彥任浦城知縣時,因浦城地處閩北,是閩中、閩北地區(qū)進入江西、浙江的交通要道。當年福建的農副產品和海產品,特別是沿海食鹽,閩北的茶葉、建寧的蓮子、浦城的大米,寧化的貢米等貨物經閩江而上,匯集到浦城觀前村水運集散碼頭。當時的觀前碼頭,成為閩貨進入江西和浙江的樞紐區(qū)、大集市。所有貨物運到觀前碼頭后進行分流、然而轉運向浦城城關的三山會館,而后有的由陸路進入江西,有的運向閩浙交界的“峽口”站。最后進入浙江的杭州等地。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,“觀前碼頭”這個大集散地、大市場自然成為當?shù)氐牡仄喊缘臄控數(shù)?。當?shù)貝簞萘﹃愂烂髡虅萜廴税哉即a頭,控制水運,收過船費、保護費、水運費、水管費,巧立名目,坑害百姓,南上北出的商人深受其害,苦不堪言。群眾、商人紛紛向新來的謝邦彥知縣告狀,強烈要求懲治黑惡勢力。有一天陳世明特給謝邦彥送去黃金、書畫等禮物,希望能維持他的碼頭陣地,繼續(xù)經營、為非作歹。謝邦彥對陳世明的所做所為,早有耳聞目睹,本想要治理他,趁這個機會來個一窩端。謝邦彥以招集地方賢士開會的名義,通知陳世明等浦城縣的“知名人士”到縣衙門開會。陳世明提著禮物,帶著五名手下來參會。

謝邦彥將百姓告狀的事實,件件羅列在陳世明面前,告訴陳世明,眼前有兩條路讓他選擇:一是沒收財產及碼頭,還觀前碼頭、市場一個正常的營商環(huán)境;二是將陳世明本人關押處置。陳世明選擇了前者。謝邦彥將陳世明的“賄品”全部充公。并出告示:將陳世明在觀前碼頭的財產充公。從此碼頭、市場恢復了正常運營,人人贊不絕口。


圖片

霞浦縣柏洋鄉(xiāng)柘頭村謝邦彥雕像


謝邦彥在為官任上,體恤黎庶疾苦,大力申張社會正氣,整肅貪官污吏。尤其是在任職提刑獄公事期間,他給自己安排了一個日程表,每天勘問一個縣的案情,夜以繼日清理冤獄。到任才九個月,就重審清理了1600多件陳年積壓的冤假錯案,讓當事者心悅誠服,得到了百姓的交口稱贊。有一次,他到杭州府所轄的周邊縣衙勘查一起多年前在當?shù)剞Z動一時的殺人拋尸案。案由是城東的鄉(xiāng)紳胡二懋一日瞧見城西的少婦杏花美貌出眾,頓起歹意。在眾目睽睽之下,當街挑逗并遭拒絕。但胡二懋賊心不死,還多次引誘、糾纏,軟硬兼施。甚至趁夜深人靜之時潛入房內欲強暴杏花,遭其丈夫王琦的驅逐,且挨了一頓毒打。胡二懋趁其不備遂將隨身攜帶的尖刀捅向王琦。殺死王琦后,胡二懋將尸首拋入塘中,企圖毀尸滅跡。翌日清早杏花及家人到縣衙門前擊鼓喊冤,一起轟動全城的殺人拋尸案終被告發(fā)。胡二懋依仗家族權勢,勾結官吏,縣官重罪輕判,并未處以極刑,只是將其收監(jiān)在押,此案在當時激起了極大的民怨。

謝邦彥翻閱了當年胡二懋殺人拋尸案的卷宗后,發(fā)現(xiàn)該案疑點重重。謝提刑的突然到來察訪,跑去縣衙喊冤叫屈的人立刻多了起來,身在獄中的胡二懋也聽到了傳聞,預感此事將對自己不利,便托人與家里取得聯(lián)系,趕緊差人前往打點。隔日來人送上一個包裹到縣衙,說是胡二懋家人孝敬謝提刑的“茶水錢”。收到重禮后,謝邦彥立即吩咐手下貼出告示,明日重審此案。

第二天,縣衙門外擠滿了看熱鬧的百姓。謝邦彥升堂后讓人犯胡二懋上堂,問他是如何殺死王琦的?此時癱軟在地的胡二懋連忙辯解說,他并無殺死王琦的故意,只是在扭打中,王琦自己撞到刀口上的。謝邦彥繼續(xù)追問拋尸池塘的過程。見到謝邦彥對案情來龍去脈了如指掌,胡二懋從實招供。謝邦彥讓人把賄賂之物呈上。當衙役取來包裹當眾打開,白花花的銀子灑滿一地,聽審者一片嘩然。這包行賄的銀子,謝邦彥就用來救濟貧苦百姓了。

(六)

楊楫(1142-1213年),字通老,號悅堂,長溪縣瀲村(今福鼎市太姥山鎮(zhèn)瀲城村)人,南宋淳熙五年(1178年)進士。與楊方、楊簡同為朱熹高足,時稱“三楊”。楊楫平生清廉有守,剛正不阿。任莆田縣尉時,因閩帥程叔達對“逃田”現(xiàn)象應付了事,楊楫屢次上疏指責其過失,叔達表面信服而內心不悅,待楊楫任滿至程府告辭時,程叔達怒曰:“尉格帥命乎?”楊楫不卑不亢徐徐陳對。最后被罷官,不久復出任安慶知府,后又任湖南提刑、江西運判,所到之處政績頗著。


孝廉事跡



圖片

楊楫


巍巍太姥山,群峰羅列,奇變萬狀,如天施地設。山麓的瀲城,就是楊楫的故里。瀲城在唐宋時期稱為“瀲村”,村莊發(fā)祥較早,楊姓聚居其旁,叫作“瀲溪”,村因溪而得名。楊姓遷居于瀲溪的時間,據(jù)明永樂盧陵吳子恭《楊氏重續(xù)族譜序》載,是在唐咸通年間(860年—873年),其時有楊姓司馬三公由浦城遷居長溪瀲城,司馬三公是瀲村的肇基始祖。楊楫獲得祖輩楊惇禮成冊的手澤,視其為家譜,認為其源流更久,曾考證楊氏大概在唐代宗大歷年間(766年-777年)遷居于此??梢姉铋呛苤匾暭议T淵源傳承的,對家族的追本溯源,傳達的傳統(tǒng)行孝理念。明成化十六年(1480年),楊姓二十二世孫楊塽在《重建石湖東觀志》中也提到,瀲溪楊姓在大歷年間遷居此地,可見瀲村楊姓是福鼎境內遷居很早的一個氏族。傳至宋元豐年間(1078-1085年),人才迭出,居官顯榮。其中至十世時有楊惇禮,考中崇寧五年(1106年)進士,與同鄉(xiāng)黃薦可、林介卿號稱“北鄉(xiāng)三博”,建炎元年任監(jiān)察御史。楊興宗中紹興庚辰(1160年)進士,少年時代師從鄭樵,修《四朝會要》。


圖片

瀲城古堡全景


瀲水之岸的靈峰寺,始建于唐咸通九年(868年),其舊址是楊氏施舍山場田畝為子孫植福之地。宋嘉定四年(1211年)《重建靈峰寺記》的碑銘,撰述了靈峰古剎的興衰更替。該碑文出自楊楫之手,這是他留給后人為數(shù)不多的一篇記文,也是記載太姥山寺院重要的早期文獻之一。寺碑額八字篆書“重建靈峰寶殿之記”,碑文正書可以看出楊氏的源流分興所出,具有很高的文獻意義和書法藝術價值。在《記》的末尾,楊楫說:“以著大全之善于植立,而亦愧夫吾道之不行也?!边@里,楊楫推崇道義,樂善好施,并反恭自?。鹤鳛橐粋€傳統(tǒng)的士大夫,如果不能奉行善舉,豈不慚愧!

楊楫少年時代在家祠石湖觀中讀書,后來,有幸成為朱熹門生,并深得理學精髓,成為朱門最為得意的高足之一。朱熹在浙東擔任提舉時,彈劾臺州知事唐仲友,但卻遭到當權派王淮的冷遇,王淮提協(xié)陳賈為監(jiān)察御史,鄭丙為吏部尚書,攻擊道學,并上疏言近日道學假名濟偽,請求下詔痛革。慶元年間韓侘胄專權,貶斥理學,迫害理學人士。將朱熹等五十七人列入“偽學逆黨籍”。有人甚至奏請宋寧宗誅殺朱熹等人。朱熹應閩東門生之邀,至古田、長溪等地避難、講學。楊楫接朱熹到瀲城家里,并依托石湖觀立書院講學,有不少人仰慕并追隨學習,比如,長溪林湜與朱熹亦師亦友,還包括楊楫、孫調、高崧等人?,F(xiàn)在的古祠址就是當年的石湖書院所在地,專門辟為楊楫祠,立朱熹像奉祀。祠門前立一碑:“朱熹講學遺址?!遍T楣兩側鐫:“溪流石作柱,湖影月為潭”,為朱子當時在此講學時的聯(lián)句,可惜原題刻沒有流存下來。石湖書院在明成化十六年庚子(1480年),經瀲城進士楊塽倡導,建成石湖東觀,并作《重建石湖東觀志》碑文,記敘楊楫從學朱熹事跡。楊塽在文中說楊楫“少登科第,居朝不阿,言行政績,燦著輝煌?!边@是后人對楊楫一生的概括評價。

朱熹至閩東、浙南避禍講學半年多后,經原路返回閩北,歸隱考亭。楊楫前往武夷山考亭侍學,還為朱熹《楚辭集注》作跋。楊楫點道:“……公憂時之意,屢形于色,因注《楚辭》以見志?!笨梢娝c恩師心有靈犀。朱熹在《答林正甫(林湜)書》中說:“通老(楊楫)在此,比舊頓進,知有切蹉之益。惜相去之遠,忽起歸心而不可留也?!北磉_對楊楫不可多留的惋惜之情。楊楫對朱子的敬重,就是傳統(tǒng)孝道尊敬師長的體現(xiàn),所謂事師如事父,就是傳統(tǒng)儒學思想中的孝道文化。更可貴的是當朱熹遭受貶斥時,在“士皆遠之”,避之惟恐不及之際,楊楫卻主動親近恩師,在生活、學術上均給予很大的幫助,表現(xiàn)出了傳統(tǒng)士人的節(jié)操和風骨。


圖片

楊氏宗祠立面


楊楫為官時剛介有守,公事公辦,絕不與人茍合。在莆田任縣尉時,就碰上閩帥程叔達對當?shù)靥镏魈优芏詹坏劫x稅的土地,草草應付了事。楊楫多次進言勸說如此做事不妥當,閩帥非常不高興。楊楫任期滿之時上府,程叔達沒有好臉色給他看,還發(fā)怒,說縣尉你恪守本府紀律嗎?而楊楫鎮(zhèn)定自若,從容應對,一一做答,不卑不亢。楊楫官職雖丟了,但獲得了同僚漕使林祈的欽佩,林祈對楊楫說,你一區(qū)區(qū)縣尉,敢與主帥抗辨,實在是新奇的事??!于是,舉薦楊楫任司農寺簿,這個官職,在南宋時期,是掌握農業(yè)事務的,比如監(jiān)管糧食積儲、供應之類,是個六品官。楊楫樂于受命,并寫了一份文書答謝,在答謝詞中,他非常樂觀地說:讓我每天去叫賣出售米糧,這是我做夢也沒有想到的事。

史料記載,楊楫寫有數(shù)量不少的札諭,體現(xiàn)了他“進君子,退小人”的為人處事哲學。楊楫有一個很要好的陳姓同鄉(xiāng),勸他要主動去謁見有實力的王侯,以獲得晉升的機會。楊楫問道:拜謁王侯通常要什么儀式?回答說:要給他王侯下拜。楊楫說:那我的雙膝不能屈跪。從這里可以看出楊楫富貴于我如浮云的淡泊情懷。

楊楫后來擔任國子博士、少卿等職務,為官期間,他厲行廉潔,倡導節(jié)操,嚴禁奔競之風。在辦案行事中,講究廉潔奉公,遇上有私人講情,他總是應對:“臺省紀綱,學有規(guī)矩,當各守其職,無相侵越。”以表明他立志忠于職守,奉行綱紀,規(guī)矩做官。

楊楫后期還從事朝散郎一職,期間著有《悅堂集》《得庵集》《楊楫奏議》。清秦嶼人王學貞輯有《悅堂遺事》,序中說,楊楫隨從朱子二十年,深得朱子器重。與長樂黃直卿交往最久,二人同是朱子的門生,相互砥礪,切磋學業(yè),事例始末載于《朱子文集》《朱子語類》及《黃直卿集》。作為后人,王學貞十分敬重鄉(xiāng)賢的儒學精神,傳贊楊楫這種“威莫惕、利莫疚”的浩浩正氣和百折不回的品質。


圖片

石刻楹聯(lián)


大部分史料中,楊楫的生平細節(jié)失之記載,僅譜牒記有慶元六年(1200年)仲春,楊楫為族人作譜序,記載當時祭祖習俗:“糾合族少長,修其事于始祖祠下,既奠飲福,酒三行,抃執(zhí)爵再拜,稽首而前?!薄伴L者在前,少者在后,循循翼翼,舉無廢禮?!币裁鑼懘謇镏亟膛d學的風氣:“其有在家塾黨庠,率諸學積文,砥節(jié)勵行,以世其家法?!睆闹锌梢姉铋鳛橐晃伙栕x詩書的古代士大夫,重視長幼有序、詩禮致世的家風傳承。

對曾一度走過輝煌的福鼎望族楊姓來說,楊楫是一個重要的人物,他是這座有千年歷史村落的驕傲,因此線幀的族譜中也給他保留了一個顯赫的位置。

(七)

林汝浹(1178-?年),字伯深,號則庵,福建長溪縣勸儒鄉(xiāng)望海里九都(今福鼎市磻溪鎮(zhèn))人。資質聰慧,幼年通讀四書五經、諸子百家,并隨父習武。年二十五入泮宮就讀。擅長詩賦,出口成章;又因刻苦磨煉,武技壓群。宋嘉定四年(1211年),中右科狀元(武狀元),兩授閤門舍人,外放地方歷知四郡。于知郴州任上告老返鄉(xiāng),在老家修建大洞庵(后稱雙魁書院),延聘良師課讀兒孫,影響深遠。


孝廉事跡



圖片

磻溪雙魁橋


宋太平興國三年(978年),磻溪林氏由浙江昆陽渡水越山遷徙于此。時逢戰(zhàn)亂,惟該地因僻處閩荒,獨呈磐石之安,得享隱居之樂。那時,林氏之始祖林遇常以商周時期垂釣渭水仍不忘社稷之姜太公自況,故名其地曰“磻溪”。越一百八十余載,稼豐廩足,市鎮(zhèn)繁榮,人口日增,啟蒙設館應運而生。七世林光祖于宋隆興元年(1163年)中進士,始創(chuàng)大洞庵,課讀兒孫。


圖片

潘溪風光——車嶺石板橋


沿襲林家尚武崇文的良好傳統(tǒng),林汝浹幼時一邊在大洞庵讀書,跟一個秀才出身的老僧習儒業(yè),同時跟隨父親林樗習武,強身健體。

由于刻苦磨練,他練就一身好武技。同時,他勤奮好學,加上天性聰慧,幾年間,學問大進,舉凡四書五經、諸子百家無所不通;課暇吟詩作賦,往往出口成章,亦可見其非凡的志趣。

相傳有一日,他向鄰居王鐵匠購買剪刀,這鐵匠亦頗風雅,偏要考他一番,命他以剪刀為題,即興賦詩,如作得出,情愿賠本送他,作不成那就不賣。林汝浹略加思索后,開口吟唱道:“一雙蒲劍兩邊開,幾向紅爐煉出來。寄語嫦娥須展手,藍袍急剪為君裁?!保ㄆ湟唬耙蚓壱缓弦环_,用盡機關磨就來。全賴中間腰用力,羅衣長短任君裁?!保ㄆ涠┩蹊F匠聽畢,拍案叫絕,隨即掏出一把鋒快的剪刀相贈。

又一日,林汝浹到村頭一位遠房族伯家賀壽,這族伯也是讀書人,廳堂擺設講究,壁間書畫琳瑯滿目,他見汝浹文質彬彬,十分歡喜,遂以壁上一副《松竹梅邊鹿鶴圖》為題,命其賦詩一首,汝浹脫口吟道:“鹿鶴昂昂梅竹前,松青竹翠鶴千年。莫教一日風雷發(fā),松竹成林鶴上天。”

這深刻的寓意,遠大的志向,使林老伯大為驚嘆折服,從此愛惜不已,視同己出,幫助汝浹順利完成學業(yè)。


圖片

磻溪林氏宗祠


林汝浹于南宋嘉定四年(1211年)考中武狀元,那年,他34歲。

在我國古代,稱考取武進士為“跳龍門”,李白曾說過:“一登龍門,則聲價十倍?!倍ㄟ^殿試作為全國第一的武狀元,則被世人叫做“獨占鰲頭”,實屬不易。宋代殿試武舉,始于仁宗。先試騎射,然后試策,“以策為去留,弓馬為高下”。可見,中武狀元,光武藝高超還不行,還得有出眾的文才和軍事理論素養(yǎng),要求文武兼?zhèn)??!度街尽份d林汝浹:“武舉正奏,狀元。字伯深,長溪人。閤門舍人,歷四郡。”正奏即為正取,就是金鑾殿上憑自己過硬的本事考取來的功名。

考中武狀元后,林汝浹兩次擔任閤門舍人,負責執(zhí)掌皇帝朝會、宴享時贊相禮儀,頗得皇帝青睞。一年中秋,寧宗趙擴與群臣登宴萬花樓,令群臣詠新月詩以助興,林汝浹即席奉呈一律:“高壓群星出海涯,清光不許亂云遮。上懸碧落三千界,下燭紅塵百萬家。陶徑柳疏金影現(xiàn),謝庭簾卷玉鉤斜。嫦娥特地通消息,報道君家有桂花?!彼螌幾陂喠T,十分稱贊。

若干年后,林汝浹外放地方,先后任英德、柳州、瓊州、郴州等地知府(知州)。任上均清廉自守,節(jié)儉自處,節(jié)操無虧,而且還耿耿于國家大事、國計民生?!端问啡摹酚涊d,宋理宗端平元年(1234年)十二月,在知郴州任上向皇帝提出辭官時,還不忘遞呈奏本:“丁未,知郴州林汝浹辭,奏至‘招刺軍兵所補虛籍十不二三’,上曰:‘方今諸路兵籍多虛?!隂炎啵骸\如圣諭?!肿啵骸V郡兵最少,臣守英德,目擊其弊,不住招填。今須嚴督州郡招刺強壯,勿為文具,庶使各有武備?!肿啵骸憧よ鷾X慳,乞嚴秤提?!显唬骸T處會價亦未甚登?!嘣疲骸畷r正在人措置,舊楮民習低價已久,新楮亦須漸令流通,久而自信?!先恢!绷秩隂涯慷脟冶鴨T虛缺、軍費冒領、濫發(fā)紙幣、通貨膨脹的積弊,諫言皇帝充實兵役、壯大武備、加強國防,同時嚴格貨幣管理,使之正常流通,對國家大計予殷殷忠告。


圖片

林汝浹沙畫圖


林汝浹所處的時代,神州板蕩,就在他中武狀元的1211年,成吉思汗南伐金朝,此后北邊烽火不斷,但南宋朝廷偏安南邊,空有一身文韜武略的武狀元亦無用武之地。端平元年(1234年),林汝浹向理宗皇帝告老回鄉(xiāng),理宗皇帝感念這位勤勤懇懇又默默無聞的武狀元,傳旨褒功,賜白銀萬兩,派人在其故鄉(xiāng)磻溪建蓋狀元坊和狀元府。但林公生平不好鋪張浪費,經再三請求,同意營建從簡,宏偉壯觀的狀元府并未建成,只在林氏宗祠外建了一座石坊,僅花了五百兩銀子。余下九千五百兩,一則在故居前開了一條九曲通道,九曲通道旁繞圍墻貫穿整個村落,便利行人往來,因而此地就名“九曲里”;二則用來重修大洞庵。據(jù)磻溪林氏族人介紹,擴建后的大洞庵有單層五棟,四室一廳,后署名為“雙魁書院”,兩旁鑿月池稱鳳鸞池,喻培養(yǎng)后人,造就人才。林汝浹和其子林健翁親任書院山長,廣收學子,延聘名師教育子孫,籌集公租(香燈田)三百擔以供膏火束修之用。林汝浹這種擁有富貴而不求享受,把財富反哺社會的高尚品德,正是林家祖訓“不求金玉富,但愿子孫賢”的真實寫照。自此之后,簪纓繼世,忠孝為則,詩禮傳家,清廉自守,代出能人。

雙魁書院作為林氏子孫受教之地,英才層出不窮。如與林汝浹同為八世的林桂發(fā)和九世林宋衛(wèi)先后中進士。特別是十世林棟,字景碩,南宋明經,開慶初年,元兵入侵,林棟滿懷一腔忠義報國之心誓為保家衛(wèi)國。彼時,文天祥被委任為贛州知州,林棟追隨文天祥,御敵抗元。景炎二年(1277年),元兵副帥李恒率騎兵馳救江西危急,文天祥苦心經營的江西抗元局面急轉直下,進攻贛州的張汀、趙時賞部和進攻吉州的鄒鳳部,均被元兵擊潰。元兵窮追不舍,在方石嶺和空坑(今贛縣空垌山)的戰(zhàn)役中,宋軍大敗,林棟不幸被俘,元軍許其以高官厚祿,誘其投靠,林棟嚴詞拒絕,拒不屈服,飽受嚴刑拷打,同吳文炳、蕭敬夫、蕭燾夫等抗元名將在江西隆興以身殉國。林棟赤膽忠心,舍身為國的情懷與林氏忠義家風一脈相承。

磻溪地處偏僻山區(qū),但景致優(yōu)美,峰巒疊翠之中曲水縈回,平疇交錯,宛如畫中仙境,而文教事業(yè)和清廉家風就如這自成單元的山中風景,令人矚目,究其原因,與雙魁書院的長期潤澤教化不無關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