蕭克是一位驍勇善戰(zhàn)的戰(zhàn)將,也是一位博學多才的作家。他創(chuàng)作的長篇紅色小說《浴血羅霄》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榮譽獎,他還是一位詩人,在戎馬倥傯的革命歲月里,寫下許多慷慨激昂的詩篇。
將軍本色是詩人,詩人本色重性情。在蕭克的老家湖南郴州,當?shù)馗刹咳罕妼κ捒饲逭疂?、重情重義、關心支持家鄉(xiāng)教育文化事業(yè)有著深深的記憶。
一
1981年,蕭克帶著深情奔赴湖南嘉禾。他回溯當年從家鄉(xiāng)走出的革命之路,從福建漳平、汀州,經(jīng)過江西瑞金、崇義,進入湖南后,沿著汝城、宜章、臨武,最終到了嘉禾。
一路上,他特意去祭拜了原紅二十八團團長王爾琢的墓,聽說一起戰(zhàn)斗、參加領導湘南暴動的陳東日烈士還有一個女兒,他立刻繞道前往探望,回憶往昔。跟他一起戰(zhàn)斗過的人,他都要去看看。人在看人,人不在就看親屬子女,沒有親屬子女,就看他們的房子。
蕭克的侄孫蕭化文今年77歲,對42年前蕭克回鄉(xiāng)的情景歷歷在目。在嘉禾縣招待所,蕭克同趕來接他的家屬傾心交談,特意交代第二天回小街田村,吃飯就吃瓜麻糊(又稱南瓜糊),不準殺雞,不準砍肉,不準買魚,不準打酒。到侄兒家時,蕭克和親人一邊吃瓜麻糊、紅薯和油茶水,一邊同家人說:“為什么瓜麻糊不能忘?吃瓜麻糊長大的忘了瓜麻糊就叫忘本?!痹诳赐枢l(xiāng)親人后,蕭克有感而發(fā),寫下《還鄉(xiāng)吟》:離家半紀經(jīng)百戰(zhàn),至今耄耋始還鄉(xiāng)。全村老小傾家出,季子歸來無錦裳。
除了老家親人,曾經(jīng)的老師和戰(zhàn)友也讓蕭克念念不忘。1923年秋,16歲的蕭克考入嘉禾甲種簡習師范學校(嘉禾縣一中前身),校長李崇本聽說蕭克交不起學費,安排他替學??滔灠?、印講義,靠這份補助繼續(xù)學業(yè)。蕭克準備前往廣州投身革命,李崇本十分贊同,稱贊他有“鴻鵠之志”,準許他不參加畢業(yè)考試就可以走,為他提前準備畢業(yè)證書,還慷慨借給他7塊大洋做路費。紅軍時期,蕭克化名“武毅”給李崇本寫過幾封信,不料被國民黨當局查獲,李崇本因此多次遭傳訊,不能在嘉禾立足,只好逃往他鄉(xiāng)。
蕭克后來深情地說:“我常常想,要是沒有李崇本先生等人的支持和幫助,我就不能到廣東,也不能及時參加國民革命和北伐戰(zhàn)爭。人生路程漫長,充滿變數(shù)。關鍵時刻,先生們幫助了我,終身難忘??!”
這次回嘉禾,蕭克得知李崇本的弟弟李崇祿還在嘉禾,當即就找到李崇祿,一起回憶甲師的往事,回憶李崇本校長。1988年,蕭克再次回到嘉禾,參加烈士紀念塔的揭幕儀式。百忙中,蕭克又把李崇祿和李崇本的兒子李昌勛請到嘉禾賓館,一起就餐,合影留念。
受家庭教育和李崇本等人的影響,蕭克心系文教事業(yè),一直牽掛著家鄉(xiāng)的教育事業(yè)。1956年,小街田小學的紅領巾們聯(lián)名給蕭克寫信,報告他們的學習情況,也說到校舍年久失修存在危險。隨后,蕭克從北京給紅領巾們回信,匯寄600元給學校維修校舍。1996年,在蕭克的關懷下,小街田籌資建起一棟三層的教學樓,蕭老親筆題寫校名:“小街田希望小學”。教學樓落成、新學校開學之日,蕭克從北京去信祝賀,贈給學校八個大字:“興學育才,強國之本。”
二
在湖南,嘉禾民歌和桑植民歌是兩顆藝術明珠。民間傳說嘉禾歌仙羅四姐到廣西找劉三姐對歌,三天三夜不分輸贏。蕭克曾經(jīng)回憶說,“我的母親、伯娘、嬸娘、姑姑、姐姐都是喜歌堂里的歌手歌頭,我是聽嘉禾民歌長大的?!闭劦郊魏堂窀瑁捒四钅畈煌八箸S營”的故事。
1928年,湘南起義期間,蕭克擔任宜章碕石獨立營副營長,營里有個鐵工組,專門修造梭鏢大刀和土槍,鐵工組的鐵工都是嘉禾人,負責的雷細崽、雷三崽兄弟是離小街田村不遠的田崗頭村人,當時他們想放下鐵錘,背梭鏢去殺敵人。蕭克用嘉禾流傳的民歌《打鐵歌》去教育打鐵人:“早打鐵,晚打鐵,鐵匠天生不信邪,打出梭鏢和大刀,要放豺狼虎豹血?!笔捒艘愿枰?,把鐵工組的人都帶動起來一起唱。唱完了,蕭克又說:“嘉禾人是打鐵的,嘉禾人也應該是鐵打的。鐵了這顆心,安心在鐵工組,打造更多的梭鏢,打倒更多土豪劣紳。”
不久,獨立營撤出宜章,向東登上五蓋山。望著浩浩蕩蕩的農(nóng)民大軍旌旗獵獵,梭鏢如林直插云天,蕭克豪情萬丈地吟出了氣勢如虹的《登騎田嶺》:農(nóng)奴聚義起烽煙,晃晃梭鏢刺遠天。莫謂湘南陬五嶺,騎田嶺上矚中原。
曾經(jīng)的“梭鏢營”上井岡山后成為革命一支勁旅,嘉禾鐵匠也秉承“鐵打的”精神,走南闖北,如今創(chuàng)造“有工廠的地方就有嘉禾鑄造”的傳奇,成就一支“鑄造湘軍”。
對于在郴州孕育形成的昆曲別支——“湘昆”,蕭克也有著特別的情懷。
1981年回鄉(xiāng),蕭克訪問郴州湘昆劇團?!跋胬グl(fā)掘第一人”李瀝青在所著的《湘昆往事》一書中,詳細記錄了蕭克這段經(jīng)歷。當時觀看了四個折子戲,終場,蕭克接見全體演員,說了很多鼓勵的話。他還親筆寫了一首五言絕句《題贈郴州湘昆劇團》:昆曲蘭花艷,湘昆別一枝。幾陣嚴霜后,亭亭發(fā)英姿。
自那次看戲后,蕭克見到湖南省委、郴州地委領導,都替湘昆說話,要他們特別重視,扶持湘昆。蕭克的支持激勵著一代代湘昆人。近年來,湘昆劇團發(fā)掘、整理和創(chuàng)作演出大戲60多部,折子戲100多折,并多次進京、赴海外演出,使湘昆成為推介郴州、宣傳湖南、展示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的一張名片。新編湘昆大戲《烏石記》講述唐代名相劉瞻在多地為官,夫婦倆始終保存著數(shù)枚烏石,以石自勵保持清廉初心的動人故事,該劇入選國家藝術基金大型舞臺藝術創(chuàng)作資助項目。
三
蕭克對家鄉(xiāng)文化事業(yè)慷慨支持,對家人親屬則嚴格約束,不準他們搞特殊,提出了“三不準”:老家房子不準重新裝修;自己去世后不準大操大辦;家人不準隨便伸手向國家要錢、要照顧。
蕭克的侄孫蕭石英7歲時被蕭克接到北京,共同生活了10年,在蕭克家風的熏陶下長大。1957年,蕭石英轉(zhuǎn)學回嘉禾務農(nóng)。雖然生活清貧,但蕭石英沒想過向政府提任何要求。“三爺爺不準的!他說過:‘我參加革命是為中國四萬萬同胞,不是為了你們。因此,我嚴格禁止你打著我的招牌,向黨和政府要這個要那個。’”
蕭克的侄孫蕭化文是嘉禾縣水泥廠的一名職工,曾請求蕭克幫助找份更好的工作,被直接拒絕。1979年,蕭化文因公受傷,當?shù)蒯t(yī)院無法治療。蕭克得知后讓他到北京治療。原本想多休養(yǎng)幾天的蕭化文,出院當天就被蕭克“趕”回了嘉禾。蕭化文回憶說:“當時三爺爺對我說,回家后馬上就要上班,因為你治好了,現(xiàn)在國家還很困難,你這個年紀就要學會為國分憂?!?/p>
為了紀念蕭克將軍的高風亮節(jié),2023年嘉禾縣決定籌建蕭克生平事跡陳列室。蕭克的孫子蕭云松向嘉禾縣贈送了陪伴將軍多年的《辭海》,蕭克在書中題寫:“一九四九年冬,第四野戰(zhàn)軍向兩廣進軍,四野前敵指揮所進至衡陽,在此地指揮大軍南進,是年十一月,在一個書店獲得此書。已經(jīng)四十年了,書皮面已破,與小孫云松一起修補,繼續(xù)使用,今后能用多久就用多久?!?/p>
蕭克將軍的廉潔作風不僅印在親人的心中,也深深影響了故鄉(xiāng)的政風民風。
小街田村地處山旮旯,解決吃水難問題一直是全村人最大的愿望。2021年5月,郴州市紀委監(jiān)委駐袁家鎮(zhèn)小街田村鄉(xiāng)村振興工作隊進駐。工作隊一邊積極推動城鄉(xiāng)供水一體化項目立項,一邊到上級相關部門爭取資金,通過多方努力,順利實現(xiàn)了自來水進村。如今小街田村積極盤活山地資源,在大力發(fā)展光伏產(chǎn)業(yè)的同時,集體流轉(zhuǎn)土地800余畝發(fā)展綠色產(chǎn)業(yè),為鄉(xiāng)村振興注入新活力。
為加快嘉禾紅色旅游發(fā)展,小街田村全面推進村內(nèi)文物保護修繕和紅色美麗鄉(xiāng)村建設。如今,蕭克故居已是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、省全民國防教育基地、省青少年教育基地、郴州市廉潔文化教育基地,每年吸引無數(shù)游客紛至沓來。